彩灯起源,你能知道多少?
彩灯是汉民族数千年来重要的娱乐文化,它酬神娱人,既有“傩戏”酬神的功能,又有娱人娱乐的价值,是汉民族民间文化的瑰宝。彩灯,又名"花灯”“灯笼”。是中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
彩灯起源自汉武帝于农历正月十五日于皇宫设坛祭祀当时天神中最尊贵的太一神,由彻夜举行,必须终夜点灯照明,此为元宵节点灯的开端;在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土后,由于道教神仙术与佛教燃灯礼佛的虔诚互相结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乡灯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灯,形成一个中西合璧的独特习俗。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灯节。每到这时,各式花灯高悬街头五彩缤纷。胜芳花灯多以亭台禽鱼虫花卉的题材制做。以染色纸缀以各色华丽细条制成,鲜艳夺目。
现代彩灯艺术已经逐渐脱离传统花灯的做法,创新出具有地方独特风味的艺术品。它的创作难度很高,融入的技术也较复杂,取材也比较宽广活泼。现代彩灯的创作必须融入:结构、力学、电学、美学、材料学等专门学科以及创意,所有艺术创作中,难度最高的一种。但是因为每年灯会的展出能吸引数以百万计的游客观赏,所以演变各项观光活动中,最有吸引力的项目,也是最能代表艺术的项目之一。
元宵节彩灯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才智巧思,它融抽象构成、拟形雕塑、平面书画、复合装饰和光动机制于一体,是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综合空间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这一独特种类,概述了灯彩艺术的发展历史、种类、制作手法,并结合文化和民俗内涵,阐释了灯彩艺术在民间生活中的作用:它不只是节日的装点和审美的对象,更是一种广泛的存在和无限的人生关怀。
元宵节上的彩灯种类繁多,形态千变万化,制作技艺各具特色。按造型分,有拟形灯(如鱼灯、虎灯、荷花灯、牌楼灯、花瓶灯、字灯、八仙灯)和几何形灯(如圆纱灯、四方灯、五角灯);按组合方式分,有单体灯、子母灯和集合灯(如灯山、灯树、灯楼、珠囤);按工艺材料分,有布帛灯、纸灯、琉璃灯、料丝灯、玉栅灯、珠子灯、羊角灯、牛角灯、麦丝灯、竹灯等,举不胜举。如此规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汉代起,形形色色的灯具制作就为以后彩灯艺术的发展奠定了造型和工艺基础。
汉代是古代早期灯具艺术的繁盛时代,考古发掘的汉代灯具十分丰富,如行灯、鼎形灯、座灯以及动物形灯等,灯具所用材料也有铜、铁、陶、玉、石等多种。虽然汉代元宵彩灯的面貌鲜见记载,但由灯具的出土情况可推断当时彩灯的丰富绚烂。
彩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结合,充实自身的内涵。它把诗、文、书、画融为一体,加强了审美情趣,同时继承了传统象征、寓意的表现形式。猜灯谜就是花灯文化中十分突出且广受欢迎的一项文娱活动,即将谜语贴在花灯上,让人们一边赏灯,一边猜谜。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如一个字、一句诗、一个物或一个名称等。
彩灯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才智巧思,它融抽象构成、拟形雕塑、平面书画、复合装饰和光动机制于一体,自成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综合空间艺术。这种艺术形式又因引入光的时间因素而别具一格,借火光的穿透性、明亮性和灿烂性而赋予花灯灵魂,使之充满生机。
彩灯不仅是一种民间美术,更是广阔社会生活层面上的一种民间文化现象,它的存在与发展和丰富的民俗活动紧密相联。彩灯在民间生活中的作用,不只是节日的装点和审美的对象,更是一种广泛的存在和无限的人生关怀。它承载着吉祥和祝福,甚至被人们视作福祉和庇护的载体。彩灯艺术记录了中华民族用火文明的历史轨迹,从洪荒时代的熊熊篝火到文明时代的熠熠灯彩,贯穿着中华民族由火的原始体验而生发的信仰习俗、文化理念和美学意趣,体现了灯从原始的实用形态演进为审美象征的文化价值关系的发展。作为民间文化艺术的强大载体,彩灯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并将随时代的演进具有越来越丰富的内涵和外在表现形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北方地区,还有一种冰灯,这是受气候条件影响而产生的特殊观赏灯。正月十五前后,是北方气温最低的时候,此时结冰作灯,可持续数十日不化,利用冰晶莹剔透之特性,辅以光烛,造成既天然朴素又光彩斑斓的效果,成为北方灯彩艺术的独特景观。冰灯原属东北地区特有,随清人入关而成为中原灯节之俗,其制作在清代已成熟。
现在由于电灯的普遍应用,这种冰灯艺术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品类日趋繁多,规模日渐宏大,成为北方元宵节最有影响的观瞻胜景。造型基本多以四、五、六为体面定数和基数,以象征四时、五方、六合之数,其上装饰则更多讲究,多象征寓意。花灯的题材内容和造型装饰相结合,体现了中国传统吉祥文化。
除了造型装饰上的丰富外,每个灯会场所的位置经营也是一种艺术。在宏观布局上,彩灯艺术融进了中国绘画和古代建筑的美学理论,中国绘画理论中山水画论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种种,灯景布局正是把彩灯艺术的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利用空间的畅通、阻隔、起伏、变化,使人领略到空间、时间、秩序、节奏、色相的和谐之美,并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增强了艺术表现力。